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點會夠?!

(刊於AM7302012928)

近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鬧得沸沸揚揚,有聲音指香港現時住宅土地儲備已經足夠,市區地也足夠。既然夠,便不應收郊野農地。

先回應第一點:據日前報章指出,全港空置2,100公頃政府住宅用地中,扣除各種不適合發展的土地,其實僅約400公頃屬可供建屋用。規劃中的新界東北新市鎮預期在150公頃土地中可容納五萬多戶,約相當於5個太古城。市場也預期,我們每年需興建45,000個單位(包括20,000公屋、5,000居屋及20,000私人單位)。換言之,由上世紀(1999年)已開始規劃、政府大費周章的新界東北發展區其實只能滿足香港約1年的總住宅需求!按最粗略估計,若150公頃的東北可建5萬單位,那麼現時可用約400公頃土地儲備便能興建13萬單位;加上現時發展商興建中的六萬多單位,若2013年開始按此速度落成房屋,我們在2017年便會用光所有19萬住宅單位供應,又要再覓地建屋!


而且,新界東北新市鎮預期2022年才落成,那麼自2017年用光土地儲備起至東北應市間的5年土地短缺,我們要如何捱過?我們簡直需要一個「全港覓地運動」!現在還說香港夠地的人,恐怕是有非常嚴重的「事實認知障礙症」、完全沒有危機感;甚至還在浪費時間亂扣帽子,把東北發展與北京政治扯在一起。但我們已完全沒有時間說風涼話!若再對土地短缺問題坐視不理,恐怕幾年後我們會很慶幸能與深圳融合,因為她會成為「無殼港人」的最大收容港。身為香港人,我絕不希望我們變成禍鄰的「北飛蝗蟲」。


回應第二點則更簡單:大家不妨上網看看Google Maps,嘗試找找市區有哪片空地能容納5個太古城?給大家一個提示:少於1片。市區無地、舊區重建需時下,在新界開闢新市鎮、維港以外填海和增加地積比,是我們舒緩住屋問題的僅餘辦法。


除了住宅單位,我們更別忘記種種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硬件也同樣嚴重短缺,正窒息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醫院為例,未來10年香港長者人口將由40萬增至120萬,而老人的住院需求是一般成人的6倍,但過去10年卻沒一間新醫院落成;雙非問題不過令每年初生嬰兒數目由5萬增至8萬,增加不夠一倍,已把香港弄得天翻地覆,現在老人數目不只是5萬而是40萬,對醫療需求增幅不只是少於一倍而是很多倍,不增建醫院的話,將來亂況勢將慘不忍睹——而興建新醫院,也是要地!醫院不夠、大學不夠、公園不夠、骨灰龕不夠,連女廁也不夠,加上周一提及讓港人「樂業」的商場、寫字樓、酒店等商業硬件皆短缺,香港土地供應又怎能言夠?根本是「 乜鬼都唔夠」!


土地嚴重短缺,我們要「安居」和「樂業」,實應抱著同舟共濟之心,在這非常時期為土地發展覓出路:城規會要加快審批土地開發,市民亦要通力合作,以解燃眉之急——大家都有兒女要成家立室、有年邁父母需要醫療服務……在投訴自己單位景色可能被新發展住宅所阻時,又可否想一想,假如自己的孩子希望在別區購置新樓時,該區的父母一樣可能會反對興建新住宅?將心比己,大家能否把自己的一點點私人利益看輕一些,對大家的共同利益——我們的未來——看重一點,在土地供應問題盡量配合香港發展政策,為我們下一代「開綠燈」?

4 comments:

  1. 九龍有地! 九龍塘, 槍會山兩個軍營就係浪費土地資源!

    pla已經有中環軍營(甲級商業地), 赤柱(低密度住宅地), 仲未計昂船洲, 石崗. 駐軍係象徵式, 有中環, 赤柱乜都夠啦, 還返九龍市區地唔過份喎!

    人地大英帝國一早還左小西灣, 啟德軍營, 現在住左幾多人!

    專搞平民百姓的港府, 幾時先做野?

    ReplyDelete
  2. 不要說無地,以為靠恐嚇就得。坊間都唔知有幾多個plan,以供選擇。只是政府現在喜歡,長官意志做事,忘掉了程序公義,未來肯定撞板多過食飯。

    從脫苦海那邊的資料,可以看到幾個可能性。
    人造島不如搬碼頭:http://blog.yahoo.com/_B4PDDA4NJB3NVUAHKNQL43B5Q4/articles/622724

    另一方面新產業區附近又不規劃多點住宅,如將軍澳工業邨及大埔科學園,均是較遠離大型住宅區,所以政府千方百計想為將軍澳堆填區續命是一大敗筆,令到將軍澳工業邨附近無法建立更大的住宅區。既然政府要研究維港以外填海,其實最適合就是由佛堂洲填到鯉魚門,面積比啟德發展區更大,如把將軍澳線延長,甚至建海隧接駁港島柴灣,就連小西灣一帶都可以大幅填海,兩個地方都超出鯉魚門,都不受保護海港法例管制。這種規劃才能滿足十至二十年的土地以至產業需要,遠勝過細眉細眼找地,何不早為之計?
    http://blog.yahoo.com/_B4PDDA4NJB3NVUAHKNQL43B5Q4/articles/81811

    http://pingsum.blogspot.hk/2012/03/blog-post_30.html

    ReplyDelete
  3. 沒有人要求停止開拓土地,但今次爭議引出的新炸彈,是政府要交待它擁有2100公頃劃作住宅用途的閒置土地,究竟有沒有浪費?每塊土地丟空了多久?既然這些土地是市民的公共資產,政府有責任提交一份「土地運用清單及時間表」,否則即使它修訂新發展區規劃,仍然難以取信於民。

    ReplyDelete
  4. 由上屆政府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主理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演變至今已經成為梁振英政府的政治炸彈。針對最近爆發的爭議,特區政府有兩個危險的趨勢。其一是把要求重新規劃的社羣推向極端,將他們曲解為反對發展、反對開拓土地。其二是急於要向大地產商低頭,再度改變發展模式而犧牲公眾利益。

    第一枚炸彈是「土地劃界」:政府從未明言用甚麼準則,決定「被開發」的地段。

    政府內部不成文的指導思想,是在劃界時盡量避開原居民村,集中向沒有鄉委會撑腰的非原居民村埋手,而不理會土地質量(例如是可耕農地還是已破壞土地) 或社會影響(例如受影響的社羣能否適應搬遷後的生活) 。儘管政府聲稱這計劃已籌備了18年,發展局竟然未進行最基本的「土地質量調查」或「社會影響評估」。

    新界北區總共有800多公頃的已破壞土地(即用作貨櫃場、回收場的棕土地帶) ,可供優先發展。若果政府重視本土農業發展,便應先從發展區剔除55公頃未受破壞的農地。

    若果政府要令市民信服,新發展區不是為了配合深港融合、不是為了配合梁振英執意開發邊境的「特區中之特區」,便應該把最偏遠、最難配合本土需要的坪輋/打鼓嶺剔除在新發展區之外,而集中發展有鐵路連接的地段。

    第二枚炸彈關乎「發展模式」:曾蔭權政府當初宣佈採用「公私合營模式」發展,變相提醒發展商在區內加速收地,作為與政府瓜分利益的籌碼。

    林鄭月娥在今年中梁振英當選特首後,宣佈放棄「公私合營模式」,改用傳統的政府收地模式發展,表面上是為了避免利益輸送的嫌疑,但背後是否與支持梁振英的地產商的利益尤關,實在啓人疑竇。但面對幾家已經「落釘」的地產商反對後,發展局長陳茂波又再暗示轉軚。

    粗略估計,如果政府將區內167公頃住宅用地的一半撥作公私合營,與地產商均分收益,以5倍地積比率和新界土地市價每平方呎6500元推算,此舉等同政府將1400億元公帑送入地產商口袋。這筆錢足夠興建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或興建20萬個公屋單位滿足所有正在輪候的家庭,尚有餘錢興建4萬間居屋單位。整天叫嚷「民生無小事」的梁振英政府,在這牽涉過千億元、影響數十萬人福祉的大事大非面前,究竟會如何取捨?

    原文:http://blog.yahoo.com/albertlai/articles/692025/index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