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0, 2012

不要辜負香港

(刊於AM7302012910)

若問哪個城市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見證人,香港必然是其中之一——十九世紀末孫中山先生來港讀醫,與國內截然不同的社會價值和制度啟發了他「醫治國民的心」,推翻五千年帝制;二戰期間日本侵華,香港遭受「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國共內戰帶來大量資金、技術和勞工;韓戰使西方對香港實施禁運,迫使香港由轉口港轉型為輕工業中心;文革在香港衍生了六七暴動;1975年,美國在越戰中戰敗、南越淪陷,香港被聯合國列為第一收容港,收容逾20萬難民 (佔當時香港450萬人口近5%) ;七十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港商身先士卒投資內地,高峰時甚至佔中國外來直接投資 (FDI) 九成;八九六四撼動每位港人的心,百萬人上街聲援內地學生史無前例,亦觸發史上最大對外移民潮;九七回歸,一個城市由自由民主的國家以「一國兩制」交回共產專制政權手上,開創歷史先河……

總言之,整個二十世紀的世界大事,一直感同身受——香港的發展史確是一齣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電影。種種轉型衝擊,正正給香港磨練出國際都會的必需特質:在大起大跌中依然在時間洪流中屹立不倒,面對歲月洗禮,社會制度、價值系統 (value system) 仍風采如昔。


觀乎史上兩個最成功的國際都會——倫敦和紐約,不僅是經歷風吹雨打仍愈戰愈強的都市,更是全球文化、經濟的先驅、價值觀的輸出者 (value exporter) 。十九世紀後期,大英帝國足跡遍及全球,GDP佔全球三分之一,憑著殖民把她的制度、價值系統 (如普通法) ,輸出至全球各地 (包括香港) ,並孕育出國際都會倫敦;美國則在二十世紀迅速崛起,使全球人才、企業、資金蜂擁而入,支持了另一個國際都會紐約的興起,同時透過文藝、娛樂甚至食物等把「美國夢」(American Dream)  的價值觀灌輸全世界。


現在,香港已具備躍升為第三個國際都會的條件——香港本身經濟規模雖小,但四小時機程可覆蓋的GDP卻高達16萬億美元,規模已比整個美國經濟還大,亦與倫敦的20萬億美元 (即整個西歐經濟) 相去不遠。換言之,香港鄰近的經濟質量 (mass) 已足夠為香港躍升國際都會提供充足的機遇和客源。


香港更是中國唯一具潛質成為國際都會、向周邊輸出價值觀的城市。內地近年硬件建設神速,高鐵、巨型商場、豪華酒店一聲令下便可拔地而起,但軟件如食品安全、企業信譽、人權自由等價值系統發展仍舉步為艱。香港便正好充當中國這艘大船的領航員,把最好的價值輸入內地,例如中國銀行在港上市,便把西方風險管理、企業管治等概念帶進內地;內地各種維權運動源於與香港一河之隔的廣東省,亦是自然不過。


如先前數周所述,香港面對黃金五年機遇毫無反應,未有擴充硬件應付龐大需求,反而衍生通脹等民生問題;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現在我們實需把種種紛爭內耗拋諸腦後,團結一致把香港的硬件造大、造好,吸引世界各地機遇、人才落戶,亦要敞開懷抱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顧客,才可向他們「出口服務」同時出口香港價值觀。躍升國際都會,是歷史賦予香港的使命;讓香港實現潛能,是每位香港人的責任,我們實在沒有藉口再錯失讓香港騰飛的機會。每個熱愛香港的人,都應作出正確的決擇,不要辜負我們170年的發展,不要辜負時代、辜負香港——我們的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