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中年再標高?

(刊於AM7302012917)

香港「黃金五年」 (2010-14年) 的實證無處不在——與高增長期的80、90年代機會一浪一浪流入相比,黃金五年的機會是多行多業蜂擁而至的,零售、旅遊、金融、A&F大隻男模、24小時書店……凡是全球最頂尖的公司,都在黃金五年間爭相湧港。

在香港「中年」期,我們的就業情況卻比我們年輕30年時還強勁:自2010年起,總就業人口以每月0.2%的速度穩步上揚,即是在過往一年半歐美收縮、要QE3補足及中國失速下,我們的總就業人數卻增加了4%,達有史以來最高水平。這對香港的均富及機會流動有莫大的裨益,更引證了香港步入第二次結構性高增長期。


如此盛世是歸功於兩大宏觀經濟趨勢——「西向東移」和「北向南移」。


先談前者:歐美經濟受需求不足、債務問題所困泥足深陷,但以亞洲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增長仍持續強勁——亞太地區百萬富翁數目在去年首次多於北美,並連年遞增;G-7工業國佔全球GDP 比重將於今年首次跌穿50%,正喪失環球經濟主導角色;連LV手袋在亞洲的銷售額也於去年剛剛超越其原產地歐洲。種種數據均證明新興國家(尤其是亞洲)逐漸取代西方,帶動全球經濟。


面對如此境況,跨國企業紛紛把更多業務遷至亞洲,而法制、價值觀與西方接軌的香港自是首選:投行一哥JP Morgan剛把環球投資銀行部主管調來香港;世界最大零售企業Wal-Mart、化工巨頭BASF皆選址香港作其亞洲總部;Prada、Samsonite等外國知名品牌更在香港上市,對我們的制度和發展前景投下信心一票;甚至紮根倫敦160多年的保險業巨擘Prudential亦有傳「遷都」,把總部移師香港——身為亞洲人,我做夢也沒有想過如此標誌性機構(iconic institutions)會讓總部落戶任何一個亞洲城市,遑論香港。外企落戶,為香港人帶來大量優質職位,同時也使香港寫字樓長期供不應求。

香港在回歸前本是中國唯一的大門、外國人與內地人經商的必經之地,《基本法》「一國兩制」卻完全沒有考慮中港如何達至「一國一市場」的自由經濟流動,結果回歸初期內地人才、商機來港人為關卡重重,外商因在港不會見到內地夥伴而被迫北上,香港漸失去「中國門戶」的地位。

我們過去15年的經濟停滯,與內地一日千里成強烈對比,使各界衍生了很多妄自菲薄言論,如「香港要靠大陸賑濟」……全因我們沒有好好處理「北向南移」機遇所致。幸好,這幾年隨中港經濟間的壁壘逐步瓦解而得到改善——我將於周五更詳盡解釋「一國一市場」對香港的重要性。


一個人10-15歲的青春期是「甚麼事都可能」、可塑性最高的時期,這一生人一次的「標高期」,大大影響長大後的體格。同理推之,香港70至80年代和現時中國大陸便是經濟體的「青春期」,決定了往後整個地區的發展走向。「西向東移」和「北向南移」兩大機遇卻是兩支荷爾蒙激素,令香港「中年再標高」!我們在黃金五年中的首要任務便是把握這個資金、需求充裕的第二次高增長期,把過去170年做得不好的一一改正,使香港朝我們理想中的方向邁進。我們唯一欠缺的便是自強不息奮發打拼的行動之心——700萬香港人實在再沒有空間浪費這舉世無雙的第二次機會!

10 comments:

  1. 閣下曾經表示過可在將軍澳填海,又說可在機場起航空城。現時閣下提供的一個計劃都未上馬,卻想在新界東北收地。閣下是否應該反省一下,為甚麼該做的還未做。
    另外,為什麼民間有那麼大反應,覺得CY不值得信任,會做出損害香港人利益的事。這是政府應自我反省,究竟問題出在那裡。請不要只顧責怪人民。
    最後一句,民無信不立。CY給人的感覺是永遠言而無信。這是他自己一手做成

    ReplyDelete
  2. 我一直有關注林奮強的文章和黃金五十的報告,我十分認同他們的想法,覺得他們是想為香港做點實事。上文提到的兩個計劃,不論是將軍澳填海,還是東涌航空城,我認為兩項都不是一兩億的小工程,特別是東涌發展計劃,絕對是大動作,相信不是幾個月就可以上馬的。關於東北發展計劃,看不到跟將軍澳填海和東涌發展計劃有什麼關係,要改善香港人的住屋環境,不用走訪舊區的板間房,都可以想象到環境是如何惡劣,發展新市鎮是無可避免的,盲目反對發展的人,請想想一群又一群住在板間房的香港人。我不認識林奮強,不認識CY,只是看他們的文章,聽其言觀其行,平心而論,從處理雙非產子問題、住屋供應問題、深圳一簽多行問題,到最近北區水貨問題,我覺得新政府可以快速地把問題處理好。希望大家可以實事求是,理牲討論,把香港建設好。從來埋怨容易,提出建設性建議就談何容易。

    ReplyDelete
  3. 上述這兩個計劃還不是為香港增加土地。事實上,增加土地有很多方法,林生提及的若是可行的,那就不應該在新界東北收地。此外,用400億去收購,就不是大項目嗎?閣下可知道,諮詢文件的內容,全都不是為起屋而收地的。文件內的全都是講及中港融合,完全没有多少着墨於起公屋、居屋。若政府在這刻想改變方向,那麼就應該全新諮詢,並需對這個計劃的方向有一個明確清楚的定位,而非像現在般仍然是語焉不詳,一時一樣。若不如此,怎知這400億是否用得其所?(題外話,有既定立場的就不是諮詢。若是如此,這代表這個政府正是假仁假義,全無誠信可言。)
    還有得到賠償的都是地產商及原居民,那麼本身在耕作的租戶呢?可以完全不管,賠少少就趕人走嗎?這不就是一個無良的政府所為嗎?還有一個問題是為甚麼一定是在新界東北,為甚麼不可以是林生提出的方案?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動機呢?坊間其實已經有很多討論可以怎樣更有效地收地,達致雙贏。http://blog.yahoo.com/tokuhon/articles/724987/index
    請不要開口就扣帽子,就人家不理性,閣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ReplyDelete
    Replies
    1. 首先,我覺得這些計劃應該不存在排他性的,不是說有此計劃,就不需要彼計劃。如施永青所言,政府做甚麼事都有一套既定的程序,推動這些計劃往往需要五至十年時間,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為例,由98年開始蘊壤,到08年的第一階段,中間政府必定需要做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及評估。林奮強提出的東涌發展計劃,只是這一兩年間提出來,由現在到正式上馬,肯定不是一兩年的事情。置於你提及的將軍澳填海計劃,我不太了解,不知政府是否已經開展了前期工作。

      聽起來,你不是反對發展新界東北土地,只是擔心所謂的中港融合。其實,中港已經融合了30年,從80年代香港人北上建廠,90年代北上消費投資買樓,到近年內地人來港消費,中港融合根本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我相信大家只是擔心香港某些區域容許內地人免簽証情况下進入香港,或是容許內地政府參與香港某些區域的管治。坦白說,我覺得這些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如果有一天政府真的提出這些建議,我們才跳出來反對也不遲,先不用去猜測政府有沒有此想法,今天的政治現實是"沒可能推行"。如果大家事事都用陰謀論去猜想,大家亦可以話東涌發展計劃是給珠海居民的富豪城(東涌正正位於港珠澳落腳點),香港的發展就如同過去十年一樣,就是一事無成,那可能是為官之道,少做少錯吧!但實非香港人願見。我看過東北發展計劃的文件,我覺得已經清楚交代私樓及公營房屋的大概數目和比例,置於發展方式是收地,還是公私營合作,根本不重要,只是政府和地產商的角力吧!

      參考資料1:東北發展計劃文件(主要是84-102頁)
      http://www.legco.gov.hk/yr11-12/chinese/panels/dev/papers/dev0628cb1-2207-3-c.pdf

      參考資料2:施永青-訴諸群眾違法治精神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22855&d=1851

      Delete
  4. 閣下所講的,要等到政府真正表現出這些意圖時,才出來反對,一切亦已經太遲。到時候,閣下就可以以一早已經諮詢為由,没有必要反對,來指責。

    我看過你所講的文件,閣下可能以為没有問題,但我就覺得有很大問題。第一,整個交通網絡,都是以北望神州為基礎,全都是以連結深圳口岸為主題(P.87)。完全没有想像住在這裹的香港人若在香港工作的需要。這樣的做法,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滿足大陸人來香港的方便。
    第二,這個計劃的另一目的是要模糊整個邊界。如,計劃提到,將來是要來支援落馬洲河套區的發展。不知閣下可知道落馬洲河套區是甚麼?今日,信報要詳細報導。現簡錄如下:

    所謂「落馬洲河套區」【圖2】,即是現時屬邊境區域,土地原屬深圳「華界」,但90年代末深港兩地政府進行治理河道工程,新舊河道形成曲流區域,撥歸當時港英政府管理。然而20年來,這片約100公頃的土地都是禁區,地段雖在元朗和北區之間,但從來沒有劃歸予任何行政區域。直到07/08年度《施政報告》,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宣布,港深兩地共同開發這片土地,更劃為十大建設之一。

    所以不難理解,新發展區為河套區而建,而河套區本來就是深圳土地,只是提早歸香港管理。但正如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老紀認為更沒有無緣無故的土地!而這幅100公頃的土地,就是「深港同城化」的試點,更是「特區中的特區」試點。老紀所言並非無的放矢,更可找出三大證據以茲證明。

    首先,被視為曾蔭權「御用智庫」(當然亦可理解為「放風」工具)的智經研究中心,早在2007年8月就發表一份《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當中第97頁就建議成立「河套發展管理局」,董事局內香港及深圳各佔50%股份,負責管理河套區。報告言明成立該局的總體思路(用詞相當內地化,香港人一般稱「主旨」):「充分發揮河套地區的特殊地理優勢和功能,建成『特區中的特區』,令河套地區成為『港深都會』的示範區。」

    而區內具體運作,就是「率先進行兩地人員自由流動的探索」,容許深圳或內地人員自由進出或「簡單進出」該地,而該地仍是以香港法律和制度管理。不過,切勿以為這區仍是以香港為主導,因為報告表明由於從深圳步行入河套區只需15分鐘,而由中環乘車到河套區需要50分鐘(如此比較,相當不合),所以深圳人員進入的河套區是通道而非口岸,故只需身份證件即可。這種既非體現「一國」,也模糊了「兩制」的做法,報告卻毫不掩飾表示「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兩地探索和創新一種新的規劃和合作的模式,為建構『港深都會』破題。」

    紐倫港「帶挈」深圳國際化

    如果以為智經報告只是「說說」而已,恐怕低估了「御用智庫」的威力。因為兩個月後,即2007年10月,規劃署就公布《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這正正是老紀提出第二項證據。在這份文件中,對香港形勢分析,劈頭第一句就是指香港回歸,對香港長期發展「有潛在影響」。然後不過三段,已開始陳列中國加入世貿後經濟發展,其後再用四段闡釋中國對香港的經濟影響,最後指香港已納入「十一五規劃」,「為香港未來角色的前景帶來新思維」,似乎已為報告的論點留下注腳。果然,報告在第五章已提及「國家層面」,當中提及深圳會加強和香港合作,建立「深港合作圈」,而在結語部分,更指「我們須要確保香港能保持『國際化』,即需要不斷求進──不只是宣傳口號,而是付諸實際行動,充當可持續發展的先驅」。各位讀者看到此,會否非常詫異?香港早已被國際知名雜誌《時代雜誌》評為和紐約、倫敦齊名的「紐倫港」,香港更辦過世貿部長級會議、財富論壇,甚至出了位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究竟香港哪一處不夠「國際化」?

    答案原來在深圳尋!早於《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和智經《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發表前一年,即2006年中,深圳通過《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當中第二點就提及「與香港共建國際都會」。

    所謂「共建國際都會」【圖3】,具體方法是在區域發展中「與香港形成同城化發展態勢」,包括「加強與香港在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形成『同城化』發展態勢。依託深圳與內地的聯繫優勢和香港的對外聯繫優勢,堅持不懈地走向國際市場,不斷提升深圳的國際影響力」。簡單而言,就是由香港這個「國際化」的兄弟,扶深圳一把,提升到「國際城市」級數。

    更值得留意的是,據中國市規劃研究院深圳分院的分析,提出2030年深圳中心應「可能西移到寶安」,負責的中國城市規劃院副院長李迅認為,從包括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美國的曼哈頓等國際大城市經驗看,「都是在做海邊的文章」。但深圳市政府不理這項分析,在諮詢文件堅持以鄰近香港的福田和羅湖為核心,「中心區的範圍還會繼續擴大,而且中心地位不斷強化,它的理想範圍不僅是深圳市」。只要閣下對香港地形稍為認識,相信不難想像從羅湖和福田擴大的「大深圳市」,範圍必然進佔包括河套區在內香港特區,以致今天所談及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看到這裏,假如閣下對深港同城發展速度之迫在眉睫有所驚異,那恐怕回想特首所言,閣下更會懷疑他是否真的急港人所急。CY在尚未上任時接受傳媒訪問,已直言要把現時達28平方公里,即2800公頃的邊境禁區地帶,變成「特區中特區」。他所指的地區更加遼闊,較智經《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中只提及開放「河套區」予內地人自出自入更加積極。他直言香港邊境地區是整個珠江三角洲中心,「我提的政策特色是什麼?就是內地居民進入這個邊境禁區免簽證……他們可以免簽證使用香港種種服務」。此時此刻,即使多麼不願意,港深同城化已是寫在牆上的議題,而政府口中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恐怕只是這項對港人爭議甚大的計劃上的「遮羞布」而已。

    所以怎樣看,我都不覺得梁振英以首的政府是以港人利益為出發點,不信任就是不信任。他現時的做法反而是要加速香港的內地化。問題是香港完全內地化後,還有甚麼優勢和其他國內的地方競爭呢?

    ReplyDelete
  5. 另外,我隨手都可以拿出幾份報告,有關政府在東涌和將軍澳等發展計劃。正如閣下所言,其他計劃亦可一併進行,即是進行其他的亦可,那麼為甚麼現時没有呢?這是很令人懷疑,其背後的動機。為甚麼一定要在新界東北?

    東涌:http://www.tung-chung.hk/index.html
    維港以外:http://www.landsupply.hk/index.php?lang=cht
    將軍澳:http://pingsum.blogspot.hk/2012/03/blog-post_30.html

    還有,根據林生自己的報告,航天城在機管局主席馮國經領導時,本來已經計劃了(故不是石頭爆出來,已經計劃多時了。)。只是到現時的許漢忠領導下,卻突然消失,原因不明(可能又是地產發展商在反對,不過許生自己本身亦有問題,甚麼都不想做,如開放機場碼頭一事,商界支持,但一直卡在許生那裹,說浪費資源喎﹗)。

    ReplyDelete
    Replies
    1. 真的太遲嗎?以香港現時的社運動員能力,如果該議題觸及到香港人的神經,我完全不擔心香港人不會跳出來爭取。所有你提及的憂慮和懷疑,核心問題都是擔心影響到現時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先看看邊境發展這個概念,印象中很多年前已經有人提出發展邊境地區這個概念,確實年份我不太清楚。最先的想法是希望從深圳引入相對便宜的勞工,從而保留一些工業於香港發展。但隨着深圳的勞工成本慢慢上升,大家意識到此舉長遠並不可行。近幾年的想法是向國內提供一些專業服務(對零售應該也有需求),概念上和林奮強提出的東涌環球薈有點相似,CY是其中一個抱此想法的人,如果有興趣,你可以看看他的,了解下他的想法。

      先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我是認同此概念的。還記得03年香港失業率升至8.3%,學歷不高的青少年失業情況尤為嚴重,為什麼短短幾年間失業率有如此明顯的改善?大家都知是因為自由行為我們創造了大量低技術的工作職位,這些香港人雖然有了工作,但由於收入不高,通常都會居住得比較偏遠,可能每天從家坐車到市區上班來回都花上一兩個小時,如果選擇住在市區,就只可以住一些蚊型單位,生活質素大受影響。從做生意的角度,移船就磡,為客戶提供方便,此乃生存之道。此概念可以提升香港競爭力,於北區創造多些工作職位,而部份居住在新界的人不用每天跑出市區上班,縮短交通時間提升生活質素。

      置於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既然大家如此擔心所謂的"簡單進出",我看不到政府需要强行推行相關安排。那篇信報文章所說的「深港同城化」、「特區中的特區」、「共建國際都會」等,都是一些理念,我着眼的是實際上有沒有影響到高度自治,從來理念是比較抽象,例如:香港必需跟世界接軌,但實際上並不代表要起路軌到世界各地吧!我相信某些人(包括CY)確實有讓內地人免過關手續下進入某些邊境地區的想法,先不去估他們有没有大家所說的另有目的,現在的情況下是沒有可能的。文章亦有提到一些深圳政府的規劃,我覺得是正常不過。每個人,每間公司,每個地區都是自私的,必定希望為自己謀求最有利的方案,香港可嘗不是利用深圳的低成本來提升競爭力,如果我是深圳領導,當然會想盡辦法利用香港的優勢來提升自已,正常不過,只要沒有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互惠互利,又有什麼問題呢?文章都有指出那些是深圳的期望,當然香港亦會有自己的考慮。從政治上來講,中央政府根本沒有誘因去破壞由鄧小平設計的一國兩制,如果破壞了一國兩制,香港就失去了自已的特點和優勢,在中央眼中,和一個國內城市有什麼分別呢?大家都知道中央是希望借香港一國兩制的成功來示範給台灣人看。如果破壞了一國兩制,不但嚇怕了台灣,亦令中國政府在世界舞台上蒙羞。只有維持香港的一國兩制,才最符合中央利益。

      於新界北區建設新市鎮、改善兩地交通網絡,就等於加速香港的內地化嗎?什麼是內地化呢?是否把內地法制用於香港?政治制度?還是自論自由?根本兩者是沒有關係的,發展新市鎮和改善兩地交通網絡最多只能夠說是加强兩地市民的流動,與破壞香港的一國兩制有點兒風馬牛不相干。

      恐懼的破壞力可以是很大的,股市樓市如是,社會民生亦一樣。90年代的移民潮破壞了幾多段婚姻;97年看着樓價一直升,大家都怕再唔買樓就太遲了,今年又是一樣;去年大家擔心輻射,一鍋風搶購海鹽亦是一絕。希望大家可以放低對新政府的偏見,不要老是猜疑,覺得背後總是有些不可告人的陰謀。平心而論,回歸15年,並不覺得香港的核心價值有被剝削,好似集會遊行、言論自由、法治人權等,都同以前一樣。

      最後看了那些東涌新市鎮擴展資料,現在才第一階段公眾參與,如果參考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由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都要花三四年時間。而將軍澳填海計劃,你提供的不是政府官方資料,不知政府是否正式開展了前期工作。說句公道話,新政府只是上場兩個幾月,加上現在被政治化的環境,給他們一點時間吧!

      Delete
  6. 閣下竟然仍然認為集會遊行、言論自由、法治人權等,都同以前一樣?只要看近期的新聞就可知道,我們的言論自由正被逐步收窄。由港大李克強事件,到胡錦濤訪港,蘋果記者問一條問題都被警察帶走,以至遊行等警察要出動到水馬,大班的電台忽然會出問題,香港的數碼電視牌照仍然未出,你都覺得没有問題的話,那麼我只能夠講說,我說甚麼都没有用。或許是香港兩代人的分別吧﹗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5%85%A9%E4%BB%A3%E4%BA%BA/

    另外,你常說不要猜測,問題是你可知道為甚麼梁振英,以至其班子得不到香港人的信任,原因是他們本身誠信都有問題,實在很難令人信服他們所講的任何事(今日又說新界可以公私合營收地,到底他們想點呀﹗遇到有問題時,就搬龍門,他們的語言偽述已經出神入化了)。

    此外,梁振英他自己多次表示香港人人心未回歸,他這些言語,實際在很難令人相信他是以香港的利益為大前提,特別是當遇到與中國的利益有矛盾的時候。

    基本上,我只能夠說香港所有事情都需要我們自我爭取的,閣下自我放棄是閣下的事。但我們必需繼續發聲,繼續爭取,因時間必定是在我們的這一邊。當香港到了我們這一代的手裹時,必定會是我們真正當家作主的時候。

    ReplyDelete
  7. 作為閣下的回應:北環線原本規劃在凹頭、牛潭尾、新田設有車站,將東鐵與西鐵連貫一起,但新規劃則剔除了這三個車站,是有違發展「本地」的概念,特別是取消新田站是一大漏洞,因新田是已破壞土地,多貨櫃場、又沒有生態及保育價值、更沒有強行收回農地之爭議,是發展的理想土地。他認為,北環線根本無必要延伸至坪輋/打鼓嶺,這只是暴露了政府要發展邊境區域的目的。

    ReplyDelete
  8. 由上屆政府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主理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演變至今已經成為梁振英政府的政治炸彈。針對最近爆發的爭議,特區政府有兩個危險的趨勢。其一是把要求重新規劃的社羣推向極端,將他們曲解為反對發展、反對開拓土地。其二是急於要向大地產商低頭,再度改變發展模式而犧牲公眾利益。

    第一枚炸彈是「土地劃界」:政府從未明言用甚麼準則,決定「被開發」的地段。

    政府內部不成文的指導思想,是在劃界時盡量避開原居民村,集中向沒有鄉委會撑腰的非原居民村埋手,而不理會土地質量(例如是可耕農地還是已破壞土地) 或社會影響(例如受影響的社羣能否適應搬遷後的生活) 。儘管政府聲稱這計劃已籌備了18年,發展局竟然未進行最基本的「土地質量調查」或「社會影響評估」。

    新界北區總共有800多公頃的已破壞土地(即用作貨櫃場、回收場的棕土地帶) ,可供優先發展。若果政府重視本土農業發展,便應先從發展區剔除55公頃未受破壞的農地。

    若果政府要令市民信服,新發展區不是為了配合深港融合、不是為了配合梁振英執意開發邊境的「特區中之特區」,便應該把最偏遠、最難配合本土需要的坪輋/打鼓嶺剔除在新發展區之外,而集中發展有鐵路連接的地段。

    第二枚炸彈關乎「發展模式」:曾蔭權政府當初宣佈採用「公私合營模式」發展,變相提醒發展商在區內加速收地,作為與政府瓜分利益的籌碼。

    林鄭月娥在今年中梁振英當選特首後,宣佈放棄「公私合營模式」,改用傳統的政府收地模式發展,表面上是為了避免利益輸送的嫌疑,但背後是否與支持梁振英的地產商的利益尤關,實在啓人疑竇。但面對幾家已經「落釘」的地產商反對後,發展局長陳茂波又再暗示轉軚。

    粗略估計,如果政府將區內167公頃住宅用地的一半撥作公私合營,與地產商均分收益,以5倍地積比率和新界土地市價每平方呎6500元推算,此舉等同政府將1400億元公帑送入地產商口袋。這筆錢足夠興建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或興建20萬個公屋單位滿足所有正在輪候的家庭,尚有餘錢興建4萬間居屋單位。整天叫嚷「民生無小事」的梁振英政府,在這牽涉過千億元、影響數十萬人福祉的大事大非面前,究竟會如何取捨?

    沒有人要求停止開拓土地,但今次爭議引出的新炸彈,是政府要交待它擁有2100公頃劃作住宅用途的閒置土地,究竟有沒有浪費?每塊土地丟空了多久?既然這些土地是市民的公共資產,政府有責任提交一份「土地運用清單及時間表」,否則即使它修訂新發展區規劃,仍然難以取信於民。

    特區政府會否誤判形勢,重蹈「西九文化區」堅持單一招標的覆轍,把項目拖足5年才推倒重來,令香港再度停滯不前?

    原文:http://blog.yahoo.com/albertlai/articles/692025/index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