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3

港盛「廣」衰?「偶然」也可逆轉?


(刊於AM73020131月28)

上週六有幸一早登記,得以成為中大歷史系丁新豹教授「廣州十三行」歷史講座的座上客——沒想到除容納千人的演講廳座無虛席,場外還有300人排隊,令我發現原來港人如此關心歷史!丁教授的分享十分精采過癮,令我這個歷史盲沉醉其中;講座後我也做了些補充研究,不禁感嘆香港確是一片福地,沒有如此多歷史「偶然」便沒有今天的香港!

原來中國近代史上華洋混雜、中西合壁的國際都會老大哥,論年資、論歷史並非香港或更早成為殖民地的澳門,而是廣州!早在16世紀末的明朝後期,已有洋人到來跟廣州珠江邊13家商號貿易,人稱廣州十三行——第一批到來的洋人說的並非英語、法語,而是葡萄牙語,連澳門成為葡國殖民地,亦全因葡國商人希望在華營商有個不受中國控制的落腳點;當年香港恐怕只是片數百漁民定居的荒山野嶺。今天人均GDP的排序依次是澳門、香港、廣州,沒想到當年發展時序卻是廣州為先,澳門緊隨,香港只是小弟弟!

清初海禁數十年後,17世紀末康熙宣布再度開放下海留易,一眾商人再次活躍,其後在獲朝廷宣佈成為全國唯一對外貿易的港口後,廣州壟斷了「海上絲綢之路」豐厚貿易生意,英法商人蜂湧而至;乾隆治下60餘年間,粵海關稅收急增5倍,號稱天子南庫;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老闆伍秉鑑不但在中國坐擁無數物業生意,甚至走出國門到美國投資鐵路及保險業,被西方人譽為全球首富!有首詩詞生動描述了商行的富裕:「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當年英、粵商人對香港這片barren rock根本不看一眼,香港分不到絲毫的貿易利益。

誰也想不到,200年輝煌成就會在歷史一瞬間消亡。步入19世紀,廣州被迫緊守僵化封閉的規條——清廷訂下外商不得在廣東過冬、其家室只可居於澳門等嚴苛限制。而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中國「五口通商」,開放上海、廈門等地對外貿易,廣州獨特優勢盡失;加上剛成殖民地的香港為零關稅的自由港,洋行、華商紛紛轉移陣地來港。廣州十三行在上海、香港南北夾攻下,10多年內便把財富地位完全拱手相讓,最後在1856年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百多年後中國改革開放,歷史輩份較高的廣州卻只是粵港「前店後廠」中「廠」的一部分,可見歷史轉向之無情!

沒有廣州崛起帶來洋人、鴉片戰爭,以至後來的八國聯軍、國共分裂,肯定沒如此多商家、人才、財富流入香港,造就我們輝煌成就——香港確是個 “happy accident in borrowed time” !但今天的香港卻是個 “lucky place running out of time” ,當年廣州是被迫閉關,但現在香港卻似乎沒深思熟慮便逐漸自行閉關鎖港;未來兩年高鐵大橋陸續通車, 一小時車程便可走遍珠三角,外資會選擇成本較低、力奮圖強的廣東還是固步自封的香港?香港人要緊記若再不思進取,廣、港間地運來個大逆轉,一改過去200年香港人將偶然變成必然的領先勢頭,絕非危言聳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