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2

全球一市場——獨欠祖國?


(刊於AM730201211月30)

上回提及外來賓客乃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和下一代前途的關鍵,我們應更開放予更多海外及內地顧客、企業來港。事實上,香港與大部分經濟已達至「同一市場」狀態,他們的人才、資金、企業均可自由流入;可是自97回歸以來大多時間,我們面向毗鄰亞洲最大市場——祖國的關卡卻「有出冇入」!

何出此言?回歸前後,港人北上均易如反掌,只需一張回鄉卡;內地公司和客人來港在回歸前也相當容易,外國人要跟內地人開會、簽約均在港進行,香港百多年來一直是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gateway)。但在回歸後頭幾年,港人北上依舊容易,「南下」流動卻因中、港兩方沒有思量好「一國兩制」下的經濟關係如何詮釋,結果築起種種人為阻隔,內地人來港難似登天!當時內地商人來港動輒需經市、省甚至中央政府花幾個月層層審批,時常無法如期出席在香港的商務會議,會中內地代表分區出現一行空椅子乃等閒事。結果,香港這個中外gateway門塵漸封,當時的香港可能是全球最難見到中國內地人的地方!外國人只好直接與內地人經商,繞過香港,結果使上海、北京等地發展成對外的gateway,豪華酒店、商務中心拔地而起。商機、人才紛紛繞道而行下,難怪香港在回歸初期會因經濟「空洞化」(hollow out)而使百業蕭條了。

在21世紀初期樓價跌了七成、通縮6%、8%失業率好比現今歐美,26萬人負資產、「一蚊雞」也沒人買的艱難日子,為何沒有人提出讓內地人來港買樓刺激樓市、開放予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振興零售業等的「靈丹妙藥」?當年樓價、租金因經濟空洞化、機會流走而「跌突」,也為近幾年的大升市埋下伏線——經濟、地產市場大起大落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全因我們一直沒有好好思考和釐清我們和祖國間應有的經濟關係所致。幸好,經濟壁壘隨著2003年起自由行等政策實施後逐漸瓦解,就如庫存多年的水庫突然排洪一樣,其威力當然驚人——在2000至10年間,香港往內地旅客人次由於流動一向自由,增幅僅35%,年均只3%;但同期內地來港旅客人次則因壁壘突然倒下,結果急升近5倍!

近來社會有很多妄自菲薄的言論,說香港需要內地接濟、要中央特別優待香港云云。其實,香港不需內地甚麼派糖、恩賜;我們對中央只有一個簡單要求——令香港和內地的經濟與香港和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的經濟一樣自由,讓香港正服務的「全球一市場」中加入明明近在咫尺的祖國!中國和香港有如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一樣;外來人客拜訪可自出自入,但中國人到「隔籬房」的香港卻要經過重重手續,實在極不合理。當然,內地機遇規模龐大,對香港經濟和社會影響不小,流入客人、需求的「量」需小心調節;但眼下急務應當是擴充服務業硬件配套,盡量把握這些外來機遇。否則當這些顧客捨港而去,香港下一代就業與發展前景就會拱手讓給新加坡、上海甚至前海等積極進取的對手,其時後悔,實「再回頭已百年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