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9, 2012

金融為國際都會開路

(刊於AM730201211月9)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佔領華爾街」、「佔領中環」等行動不絕。但客觀而言,我們絕不可忽略金融業對香港重要性——金融業的貢獻並不限於對就業和經濟的直接影響(佔本港GDP達16%),更擔當了一個城市的步伐定調者(pace-setter)和服務標準「旗手」(standard-bearer)角色,剌激了飲食、文藝和各種頂尖服務的發展,對整個城市經濟、文化增值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y) 遠超農、工、貿易等其他經濟活動。事實上,金融代表了一種國際都會必備、凡事力求完美的態度。

回顧過去幾世紀,令本地人自豪、旅客逗留兩天便有衝動落地生根的國際都會只有兩個:倫敦和紐約。它們有個極重要的共通點——兩者均依賴金融才得以成為全球企業、精英趨之若鶩的地方。這絕非巧合——要成為影響力遍及全球的國際都會,必須先具備頂尖國際金融中心(IFC)的條件:成熟法制架構、頂尖服務能力、力臻完美的態度、高度發展的軟硬件和國際網絡。我們一直指香港有潛力成為國際都會,亦是因為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多年,具備上述各種IFC優勢。

為何金融可驅使整個社會提升服務水平、凡事力求完美?皆因金融業銷售的並非具體產品或服務,而是概念——併購(M&A)後增加盈利或集資後擴闊資金來源,均是抽象概念,故此金融是最難建立客戶信心的行業。由於信任對金融業如此重要,自然催生要求極高的法律、監管制度;再者,由於客戶極度挑剔、行業競爭激烈,金融對服務水平要求是其他行業無法比擬的:投資銀行家們不眠不休工作72小時,仍需確保招股文件每個標點符號均準確無誤——因為一個錯了的逗號可能會令投行損失數以千萬計收入!

這種追求完美態度是會擴散的——假設你是一位連續工作了72小時仍交出100分表現的銀行家,終於下班到餐廳「食餐勁」時,當然期望侍應同樣隨傳隨到、三分鐘內「落單」——because you deserve it! 對自己工作、人生有要求,才會執著於食物質素與藝術素養。一個凡事「求其」的地方,我們也不會預期它對美食、文藝等有甚麼需求。就是這樣,金融業的吹毛求疵不僅層層影響各行各業,令它們對服務質素更挑剔執着,也牽動社會整體對文藝的追求——事實上,香港米芝蓮3星餐廳全部位於中環,而2星餐廳也有八成座落中環或周邊區域!高級餐廳的落戶通過「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 向下影響整個飲食行業,使其他大眾化餐廳也精益求精 (香港飲食質素已在周一提及),普羅市民也可享價廉物美的食物。近年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晉身世界文藝盛事之列,歸根究柢亦是拜金融間接牽動所賜。

奧運會中大家都記得田徑短跑冠軍,卻未必記得舉重金牌得主。香港金融業就如100米短跑冠軍選手,令各界焦點匯聚,搶盡風頭。大家想想,若香港不是國際金融中心,又會否有如此多旅客光顧我們飲食、零售等非金融服務,帶來大量就業機會?金融作為國際都會品牌不可或缺一環,我們實應致力讓它繼續發揚光大,而非對它口誅筆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