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 2012

了解現在,把握未來

(刊於AM730201211月2)


香港現在面對的形勢與過去大相逕庭——以前美國「打個乞嚏」,全世界就跟著生病;現在歐美仍深陷衰退、債務和高失業的困境,加上中國經濟失速,基本上全球都患了肺癆,但香港卻仍如身壯力健的精兵,獨享百年難得一遇的高增長期。香港就業人數在過去20個月增加了4%,平均每月增加0.2%,為有紀錄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甚至比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長期還要快;更誇張的是,這數字是在就業人數已屢創新高的高基數(high base)下締造出來的,在high base之上仍持續high growth!若這個數字出現在美國,便相當於當地失業率跌至4%,奧巴馬一早便鐵定連任了!可見,我們黃金五年的機遇和帶來的繁榮景況,確是千真萬確,而且舉世稱羨。

不過,絕大部分市民卻在黃金五年(2010至14年)已過了差不多3年之際,才似乎剛剛開始察覺實況,知道這幾年香港面對的處境與過去十多年完全不同——在過去政府一直秉持「大市場盲政府」的作風下,對各種機遇均視而不見,無甚反應。結果在這個長達數年的認知延誤(recognition lag)後,香港面對黃金五年機遇和挑戰時,甚麼也準備不足 (underprepared):土地供應儲備奇缺,難以應付人口增長和置業需求;商場供應完全跟不上香港服務業的需求,香港零售總額在2006至11年上升近九成,零售硬件呎數卻只增加微不足道的3%,以致租金飛漲,百物騰貴,市民負擔百上加斤、中小企營運艱難;寫字樓租金亦因求過於供,租金徘徊全球最高水平,數以十萬計優質白領職位不停流失至新加坡等同區對手;公立醫院十年間一所也沒建,如何面對15年後老人數目由40萬激增至120萬仍是天大難題……

猶幸,我們雖則浪費了幾年在這個 recognition lag之上,但現在掌握好形勢,明白我們需為香港發展所做的事,仍可盡量縮短「行動延誤」(action lag),加緊抓緊時機,加大投資各項軟、硬件如住宅、商場、醫院、大學等,擴充香港賴以維生服務業的服務容量,提升我們對更多客人的吸納能力。唯有造大香港服務業的餅,香港才可享有可持續性(sustainable)的繁榮,讓政府和廣大市民有足夠經濟實力應付山雨欲來的老人退休潮;另一方面,唯有加建新的商業硬件,才可使寫字樓、商場的租金保持在本地、全球企業可負擔的水平,就業機會不致繼續離開香港,把年輕新一代的事業機遇鎖定在港。

在這香港發展史上的關鍵時刻,香港面對的是完全兩極化出路(binary outcome)——上望倫敦、紐約,向下則會淪為威尼斯般的明日黃花;因此,我們實在需要為香港加緊努力盡快建設,才可完成歷史賦予香港成為國際都會的偉大使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