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7, 2012

前紐約,後矽谷


(刊於AM730201212月7)

香港由小漁村蛻變成國際大都會,創造舉世罕見的經濟奇蹟,箇中主因肯定是經濟自由度和地理多元性 (mixing effect) :我們發展建基於全球資金、客源自由流出流入,結果讓財富、人才、知識匯聚在港——外國企業來港投資、外國人來港成立公司、香港人到外地及內地創立事業……英資企業如太古、怡和在港發展逾一世紀、英國人在港成立匯豐銀行、港企利豐在內地建立大量經銷中心等等,只是商業流動自由進出香港例證的冰山一角。但大家又有否想過,經濟自由度提升帶給香港人最大契機現已大刺刺放在眼前?

這個契機便是一向以製造業主導、貨品出口佔全國4成的廣東省隨著人民生活水準逐漸提高,正步向以服務業和高技術主導的經濟體!對港人而言,這絕對是當年廣東改革開放、港人到內地設廠後又一次黃金機會——香港大學到內地成立新醫院,便是香港服務業開始進軍內地的一個先驅:內地服務業的質素及信譽仍未成熟之際,質素世界首屈一指的香港「誠信行業」如醫療、金融等正好滿足廣東居民對這些服務的龐大需求。儘管港大深圳醫院現時仍面對法制、工作文化不同等困難,但30年前港商剛北上開廠時,時常面對斷水斷電、貪污,何嘗不是千辛萬苦?雖然內地客來港、港商北上仍面對種種問題,但這並非我們閉關鎖港的理由;相反,我們應致力把700萬顧客的市場,擴展至1億顧客的整個廣東省,因為這正是香港未來服務業發展——亦即大多數港人事業機會——更上層樓的關鍵!

中港經濟自由流通更帶給我們一個倫敦、紐約也沒有的獨特優勢——香港、廣東各取所長!隨著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陸續落成,最優秀的醫生、排名最高的大學,以至全國最先進的IT科研、廉宜勞動力,通通能在以香港為中心的「一小時生活圈」找到。這從香港、深圳漸形成的分工可見端睨——香港繼續擔當金融中心角色,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落戶、港交所配股半小時內被搶購一空,足見香港金融業全球領先地位日漸鞏固;深圳則已成全國人均GDP最高城市,更因騰訊、阿里巴巴等內地IT巨頭落戶而有中國矽谷美名。香港金融和深圳高科技的協同效應 (synergy effect) 不可小覷——Facebook營運和上市尚要穿梭橫跨美國東西岸的紐約和矽谷,「中國矽谷」深圳和「中國紐約」香港卻僅一河之隔!當金融中心、科研中心甚至世界工廠均在香港一小時車程以內,這個「超級都會區」的經濟潛能可想而知!

香港和廣東省在經濟及文化交流上逐步邁向「一個城市」(One City) ,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頂級醫療、教育、科研以至工業、工人,通通匯聚於這個都會區中,任何行業的企業、人才均可在港、廣間取長補短,從中套利 (arbitrage)——這絕對是在倫敦、紐約也找不到的優勢!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與其以敵視態度對待,我們何不想想如何與廣東這個關係愈見緊密的兄弟互惠互利、共同前進,在一國兩制給香港的自然優勢下,合力把東西南北機遇盡攬囊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