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4, 2015

前無路後追兵 莫抱盈餘蹉跎

(刊於2015年2月24日的經濟日報)

今天大年初六,先祝各位羊年快樂,事事如意!本欄曾提及,文明社會的基本標準應包括兩個:1.老弱傷殘,有所照顧;2.下一代的日子過得比自己一代好。可惜回顧往年,社會議政「風馬牛不相及」,但願羊年港人能祥和冷靜,理性討論。其中,「退休保障」便是好例子。

若病無所醫 派錢又如何

現在大家都爭論政府每月應該給長者3,000元還是4,000元、應否有資產審查等。但要保障將由現時100萬並在15年間增加1.2倍至220萬的退休長者,不增加病床、老人院,只有錢便夠嗎?當然不夠,以醫療服務為例,全港便至少要增加51%的病床應付人口老化。

假設香港總共有100張病床,只有10張在私營醫院,其餘90張都屬公營。當中,65歲以上長者使用了大約一半(44張)。隨着長者增加1.2倍,並計及長者所需的醫療照顧是非長者的6倍,便需要額外51張病床,即現時私營醫院總容量的5倍(表一)!除非在未來15年,浸會、法國、聖德肋撒等所有私營醫院,每間都擴充5倍或在公營醫院增加六成床位,否則港人的退休保障勢必嚴重變差。

現在全港約有1.4萬張病床由長者使用;另外每年亦有5,000名長者在輪候總數3萬個的安老院宿位期間逝世。目前的醫療和安老設施支援全港100萬名長者已供不應求,當長者數目增至220萬時,情況實不堪想像:病倒沒有醫院住,更不要說「走得安詳」;要人照顧卻沒有安老院舍,屆時香港安老情況勢淪第三世界,說是可比被伊波拉侵襲的西非亦不為過,遑論要做文明社會。

大家可以算算帳:在本港一對70歲的夫婦,有40%的機會至少其中一方會患上癌症。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私營醫院手術費用可高達70萬元。即使有政府每月3,000元退休金,一場大病便等於20年的退休金!事實上,美國中產破產的個案,有一半正是由於醫療費用高昂所致。所以,香港的退休保障必須由供應着手,把公營醫療體系的病床和醫護人手增加六成,增建9間大型醫院應付,而不是靠現在討論的自願醫保作「門面處理」。

起醫院追落後 勝錢呆坐基金

政府明天便公布預算案。過去5年,政府可用的各種盈餘(財政盈餘、派糖加上基金注資)估計高達5,700億元,等於370萬打工仔人均為庫房產生15萬元盈餘。政府在極短時間內累積巨額盈餘,絕對史無前例,足證我們早前預測的黃金五年(2010至14年)好景經已應驗。這筆錢足以興建57間瑪麗醫院,既然社會有需要,錢又不是問題;要把香港建成全球長者退休保障最佳地方,只要大家以事論事,自會水到渠成。如果今天的醫療問題明天才處理,等到醫院落成時,很可能正在等候診療的病人,早已像那些輪候安老院宿的長者般不在人世了。

再者,如此成績是在全球經濟需求不足、面臨通縮、各政府連年赤字環境中創出,香港的巨額盈餘更顯難能可貴。可惜香港社會對自身潛質與問題不甚了了,並無善用公共資源,白白派去不少。新年伊始,但願港人有力有心,在討論政改之餘,也不要耽誤影響每一個家庭未來的退休及醫療問題。

消息指財政司司長打算成立「未來基金」,把儲備鎖起「應付未來所需」。但爆棚醫院內的病人今天都難過,遑論未來。人命關天,庫房水浸,如果還不大力投資,到父母病倒時沒有病床及醫生,甚至失去離世尊嚴;見死不救、有傷不治已非公共財政哲學的問題,而是牽涉道德和孝義的罪過(ethical issue)。

政府早前要求各部門在未來兩年每年削減開支1%。這實令人費解:何以醫療服務需求最大,最應增加病床和醫生時,反而倒行逆施,投放不加反減?我不相信任何見過今年流感的港人會認同。但面對風馬牛不相及的理財,監察政府的議員沒有為民發聲;而市民也沒有反應,反而只關心退稅或選舉方式。

過去五年,財爺原本預測赤字共200多億元,最後卻製造了5,700億元盈餘。今天不如我們和財爺事後孔明一下﹕若5年前我們便知道2010至14年,社會經濟有如此璀璨發展,但龐大需求令醫院、房屋、學校、商場、酒店都不足;若你是財爺,回到5年前從頭來過,你會把社會經濟的投資增加還是減少,將香港做大還是做細呢?你想香港老老嫩嫩各取所求,還是各有所爭,製造矛盾?

黃金五年的結構性機遇,明明可以做到太平盛世、人人受惠,但港人及財爺沒有明白社會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需要,今天病人沒有床位、長者沒有宿位、青年買不到樓、零售旅遊業沒有硬件容納客人,徒然製造不必要的社會怨氣、排外心理甚至中港矛盾。

財爺又指未來基金可以追求較高回報。但是,有甚麼投資會比Hong Kong Inc.本身更好?若把這5,700億元的盈餘視作政府5年前可用儲備約1萬億元的投資收益,其總回報率高達54%!而同期外滙基金的總投資回報只有14%。觀乎財爺原本預算與實際盈餘相去達6,000億元,如此可觀回報應屬意料之外。無心插柳也成蔭,若有心栽種,回報高上一倍應不是難事。

嚴重投資不足 人才捨港他去

事實上,與同區對手比,香港經濟早已輸到「離行離迾」而不自知:香港人均GDP領先了新加坡30年,但在2004年被對方趕過,現已落後45%;回歸時人均GDP只有香港4成的澳門,今天已是香港的2.4倍,是全球第四高!若按GDP總量計算,今年廣州、深圳、天津勢將爬香港頭,更早已高於香港的北京、上海(表二)。

連年嚴重投資不足(underinvestment)已令部分顧客、投資者、科技以至各行各業人才捨港而去。理工大學酒店管理課程全球排行第二,卻沒有新酒店供畢業生管理。香港現在有7萬多間酒店房,比澳門多1倍。但未來幾年,香港只會增加不足1萬間(13%),而澳間則增加3萬多間到約7萬間,增幅104%(見圖),不久亦會趕過香港。況且,香港增加的多是50、100間房的三星酒店,澳門卻將有如全球最大的JW Marriott酒店等五星級設施。若你是理大酒管畢業生,你想到澳門還是留港管理當地酒店?

文明社會理應顧老又顧嫩,但若我們費盡精神心血栽培,卻要和菲律賓一樣把自己最出色的年輕人出口;已發展的香港要用接近第三世界的模式,這很難說是文明進步。諷刺的是,以4個小時航程計,可造香港顧客地區的GDP總值為18萬億美元,新加坡只有2萬億;換言之香港的地理客源應是獅城9倍,但新加坡仍超越香港,代表他們實在付出極大努力。相反,香港得天獨厚,卻懶於耕耘,結果慘敗。

香港實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壓力和勞動力不足而令經濟放緩近在咫尺;而區內有心有力的對手正逐步超越香港。文明社會需要民主選舉、經濟發展等多個元素,每個都不可或缺,但任何一個都不充足(necessary but individually insufficient)。若議員和年輕人仍不看清大圖畫,只在政治格子內打生打死,香港前景堪虞。有如栽花人只給陽光卻不澆水,花也一定凋謝。

另一方面,多個關鍵政策局如土地、經濟等均直接屬財爺管轄,港人必須合力改正公共理財哲學,因應社會經濟所需投資。否則,無論官員多想為民「有為」,也因沒有財政資源配合,最終只能無奈說聲「無謂」。

縱然如此,此刻我們依然樂觀。香港坐享全球獨有的結構性機遇,只要港人冷靜利用客觀事實和數據,勇敢、誠實地為老、中、青三代福祉作正確抉擇,喚起成就香港傳奇、一度旁落休眠的自強不息奮發打拼精神(can-do spirit),把「無謂」變「無畏」,重新上路,把香港建成瞻前顧後的文明社會,既能照顧老弱傷殘,也為年輕一代提供騰飛的基地,為香港寫下最美好的黃金五十年。

1 comment:

  1. 縱使有有心的官員,遇上了泛民,哪個能不唉聲嘆氣呢!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