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8, 2013

發展=九歲兒子能回家睡


(刊於AM73020134月8)

HKGolden50是個跨代接棒的組織,9個研究員是80後,我是僅有的80前——在香港最好的50年,80後是最大受益者,所以他們也應當為香港美好將來捱更抵夜、擔泥托水,受益者自付,而我這中坑50年後應已被大自然「循環再用」,現時角色只是傳承上代人給我的價值而已。正如香港世界級的醫療體系若要保持服務質素,只有好醫生、好護士是不夠的,亦需要新醫院提供更大服務容量;香港任何發展都需要軟、硬件兩大元素,而後者需要大量土地——因此我們所有好的改變都應與增加土地供應加上「等號」!但近來各方卻有很多聲音反對發展、反對填海、反對新市鎮發展……

我明白支持發展對年輕人來說是一件「唔cool」的事,但作為三代香港人讀書最多、見識最廣、最有heart的一代,年輕人更重要的是做「對」的選擇!將來數星期,我「最cool」的80後同事將在此說些「最唔cool」的事:他們對發展的見解,讓大家聽聽9位來自普通家庭年輕人的心聲。打響頭炮的是參與許多基層工作的 Annora:「我一向覺得公共政策可改變世界,所以在大學選修政治系,希望通過政策研究正面影響社會!過去8個月,我和同事參與了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關注貧窮人口居住情況的義工活動,拜訪很多蝸居在深水埗、觀塘、銅鑼灣舊樓中的基層人士,並舉行『家有幾米』體驗館,以提高公眾對基層住屋問題的關注。

你未親身看過,根本無法想像他們由20至100呎不等的『家』的環境是何等惡劣——有伯伯的床位連坐直身子的空間也沒有,他感嘆『人未死,已要瞓棺材』;有一家三口擠在僅50呎、無窗無冷氣的梗房,每逢夏天室內溫度都升至40度以上,9歲兒子每天寧願睡公園也不願回家睡覺……『家有幾米』體驗館的參觀者看見一個個令人心酸的蝸居故事,都深感震驚:『乜呢啲地方係人住咩?點解香港仲會有呢啲好似第三世界嘅情景?』 

是次經驗給我最大的體會是:為何港人口口聲聲支持人權、要讓人live with dignity,轉頭卻反對發展、反對開拓土地?香港逾十萬人蝸居在籠屋、板間房中,歸根究底亦因香港過去10年房屋供應比回歸前大大減少,平均每年落成單位不足2萬,大家自然越住越細、越住越貴!蝸居居民的共同願望就是快點上公屋,重新得到住得安全舒適的基本權利,但公屋輪候冊人士由2000年約10萬大增至現時22萬,假設未來每年興建2萬個公屋單位也要逾10年才能應付長龍!

建造房屋不外乎發展及重建;打開報紙卻常見到某某組織反對發展、投訴重建項目逼走街坊……在作出這些控訴前,大家總遺忘了那十多萬蝸居戶,甚至忘了自己也居住在狹窄環境!興建房屋需要土地,在反對開闢新市鎮、反對任何填海前,又有否想過劏房居民需要新的房屋建設?有否想過身邊不少朋友希望成家立室,同樣祈求更多新土地、更充裕居住空間?

我是個戶外愛好者,周末時常相約好友行山;如果政府能繼續保護我們在世界大都會中獨一無二、佔香港面積40%的郊野公園,而選擇在低生態價值海岸用最環保的技術填海發展新市鎮,我非常贊成,因為在適當地方填海發展便『相等』於為港人謀公義、謀舒適、謀幸福——讓香港各階層有更理想的將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