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5, 2013

發展=讓港人留在香港工作

(刊於AM73020134月15)

中國發展一日千里,不止北京上海,甚至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均日新月異;繁華背後,吸引我眼球的卻是一些關於農村的報道:鄉村年輕人紛紛離開貧窮落後的家鄉,前往大城市尋求事業發展,結果出現一條條老人村、嬰兒村——只剩下退休老人和出外工作農民工的年幼子女,全村一片寂寥。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人總會追逐機會、發展所在之地:20萬菲傭離鄉別井來港打工,是因為家鄉貧困和發展機會缺乏;當年大量難民帶著資本、知識和冒險精神來港打拚,為香港崛起奠下厚實根基,亦是因為對開放的香港給予無限機會的嚮往……

大陸農村凋零、菲傭離鄉打工、李嘉誠從潮州來港發展,和我們HKGolden50的十優狀元Alfred有甚麼關係?在他解釋之前,我要先問港人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希望因缺乏硬件發展,而使香港170年歷史中讀書最多、見識最廣的80後一代苦無發展機會,使他們被迫撰寫自己的「遠走他鄉的故事」?

「我畢業後在國際策略諮詢公司McKinsey工作了5年,主力負責消費品、零售和服務業項目。已經忘了是哪個星期天晚上,我十萬個不情願地踏上那9:10pm離港的KA870航班,從香港前往上海,登機後卻乍然看到左側3個McKinsey香港辦公室同事、右側的中學學弟和後面兩位任職基金和銀行的朋友——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很久沒能在香港碰見了,最後卻只能在往上海的飛機上碰見!也很難怪,在5年期間,我在內地工作的時間遠比在香港多:在2010年52周內,從香港出差到上海超過40周,而且幾乎都是周日晚上航班到上海、周五傍晚回港。加上內地空中管制問題,周五回港的班機基本上肯定延誤,到家的時候往往已是夜闌人靜。

中國加入世貿後,很多跨國公司意識到將來趨勢是開拓內地市場,紛紛把大中華區甚至亞洲區的總部都從香港搬到上海:上海各區政府不僅給與跨國公司稅務方面的優惠,還投資興建各類型的產業園區,以僅香港兩成的租金吸引企業進駐。結果是Nike、Starbucks、LVMH、Disney、Yum Brands(Pizza Hut母公司)、GE等大企業都把亞洲總部或大部分實際業務人手都轉到上海,連帶服務跨國公司的附帶行業(如諮詢公司、廣告公司、市場研究等) 都紛紛減少在港聘請員工。剩下來因為家庭原因而留在香港的高層就自嘲為『二五仔』,意即每周二離港、每周五回港。08年金融海嘯後,跨國公司更熱衷開拓內地市場,所以我們這些相對年輕的員工甚至需要做『日五仔』了。

其實香港與國際接軌多年,有言論自由,有相對透明的政治制度,有良好的法治制度保障產權,如果不是因為缺乏住宅和商業硬件而導致租金飛升,缺乏醫療設施和國際學校等配套,有多少人真的願意拋下一切北上尋找機會?但如果香港繼續拒絕發展、租金情況繼續惡化,相信我和20萬在上海工作的港人一樣,唯一選擇就是登上最後一班北漂的航班,幽幽的看著這煙花已謝、笙歌已停的孤城,聆聽著故事的最後尾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