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5, 2012

「再建」香港

(刊於AM730201210月15)

回應范太月前老實精闢的意見,這屆政府的確可以修改很多以前沿用的不良習慣、不善政策。我加入行會3個月,發覺政府過往15年好像睡著了一樣,做漏了許多東西!只顧「安居」卻忽略「樂業」,只顧制定移民政策卻忽略了衍生的貧富不均問題及相應的支援——麥當勞也不會只製作漢堡包,卻不提供汽水、薯條;大家到診所看病,醫生也不會只量血壓,不測體溫吧!同樣地,政府確實需要摒棄凡事只看一面的偏頗處事方式,以全觀視野面對挑戰並尋求解決辦法,鼓起幹勁追回過往做漏的建設。猶幸我們在過往50年新市鎮發展中,累積了充足大規模建設經驗,為我們上了重要幾課。

第一課是:新市鎮、新發展區可規劃得更環保,滿足普羅市民的價值觀要求。過往新市鎮往往忽略了區內商業規劃,市民大多需跨區就業,市民每天長途跋涉的碳排放驚人。未來東北、東涌等新市鎮發展中應兼顧商業硬件,讓市民可盡量在原區就業,大大減低通勤造成的碳足印。保育和發展絕對可以並存——以我們目前最可行的大規模造地方法填海為例,極粗略估計,香港只需填去1%海洋面積,便足以容納未來三十年新增的140萬人口;要滿足我們保障海洋環境的價值觀,便一定要彌補多於1%的海洋生物量 (biomass) ——這可通過在餘下99%海域通過建立海岸保護區、人造礁石、污水減排等做到,填海選址亦可以生態價值低的海岸線為主。

第二課:規模是發展成敗的關鍵。香港人選擇住處,首重就業、購物、康樂活動等生活配套的便利。以史為鑒,香港最大新市鎮沙田在1961年第一份發展計劃中規劃人口僅36萬、1972年上調至50萬、1986年再調整至75萬……這種長期「估細數」而非一步到位的發展模式不僅令首批居民因配套未足而生活不便,追加社區設施的後補工程也使四周塵土飛揚。「規模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 也適用於商業、文藝等建設——小修小補式工程無補於事,只有大規模建設才能滿足香港躍升國際都會的硬件要求。

第三課:香港地產從沒大白象!過往50年歷史中,每當我們建設新容量(不論商廈、住宅),即使初期可能空置率偏高,新需求總會在往後接連而來——如東九龍商廈呎租早期低至5-8元仍無人問津,空置率近半;但自2007年起,高級租戶陸續從傳統商業區移來,空置率便跌至近零水平,平均呎租升至30元。西九圓方商場位置偏僻,落成前不少人預期人流慘淡,但亦因香港零售業需求持續飆升、加上商場本身規模而成為旅客高檔購物主要目的地之一。在近年來自西方、內地機遇源源不絕流入,「多多硬件都唔夠」的大勢下,任何新供應都能在短期內被吸納,故此任何能補香港燃眉之急的大型發展都應加緊上馬,東九、西九如是,東北、東涌亦如是!

我們現時絕對有經驗、有資源落實可助香港擺脫硬件樽頸、釋放潛能的各項鴻圖大計,只欠決心和危機感;現在是時候起程大興土木,擴充香港軟、硬件容量,「再建」一個更繁盛、更環保、更符合全民價值觀的香港——否則,我們便可能被迫和很多本應落戶香港的機遇說「再見」了!

1 comment:

  1. 究意是甚麼原因一直都不發牌給王維基呢?人家已經申請了幾年了,還投資了幾億落去,你這個政府就是一直都不肯發牌。一直強調香港速度、要做大個餅的你,可否依政策、依程序、依建議,同埋依從市民大眾的意願,用正常的「香港速度」審批發牌呢?

    講咗咁多,一件真正、簡單、完全是政府內部的事都做不好?這是一個只懂吹水的政府。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