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8, 2012

不知量力──而為?

(刊於AM730201210月8)

要真正解決住屋問題,不只是「安居」,更重要是「樂業」,因為我真的不希望「得而復失」、「曾經擁有」的經歷在97年後再一次降臨香港人身上——市民能持續安居,關鍵在商業硬件的供應和隨之而來的穩定工作,而非單是樓價高低。政府要創造一個友善的商業環境,讓商機和就業機會徐徐落戶香江,使不論中產或基層、年輕人或中年人,均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能夠「樂業」,有一份稱心如意又有人工加的好工,供樓才可越供越易。沙士時期樓價低無可低,但當時人人朝不保夕,無論樓價多低,根本沒能力購買。市民買樓,是要「量力而為」,政府要確保市民有足夠經濟實力,才可使人人安居。

可是,政府不單沒有做具前瞻性的 strategic planning,連對黃金五年機遇帶來的大量工種、職位也沒有反應。香港苦無商業硬件配套——現時酒店房租已達97年的2.5倍,商舖、寫字樓租金均為97年兩倍以上,而住宅租金才剛剛升越97年水平。若以租金為硬件的供求指標,商業硬件的短缺明顯更嚴重。以早前提及在中環甲級寫字樓佔地200呎的高級行政秘書為例,其「佔地」月租高達3萬元,而一般高級秘書的月薪也不過2萬餘元——留住一套椅子、辦公桌的支出竟比一名員工更高!桌椅本身不能替公司賺錢,當新加坡等地的「桌椅費」比香港低七成,跨國企業便會把職位遷移至新加坡。這亦是很多中、後台優質職位,如IT、人力資源等工種的寫照:數以十萬計、相當於我們20年大學畢業生數目的中產就業機會就這樣流失至區內對手,香港人的樂業變成流落新加坡的「落業」,長此下去香港會逐漸「乾塘」。喪失的機會不會反映在政府財政盈餘中,卻切切實實地體現在八十後年輕人失去的前途身上;現在卻看不到有任何議員為這些失落的機會發聲,為市民爭取「樂業」。

既然安居樂業相輔相成,政府在土地規劃上絕對要「兩條腿走路」,不可能先專注住宅,以後才填補商業硬件——上周提及港人人均居住面積約150呎,其實以商場、商廈、工廈等香港人上班地方的總面積估算,人均工作間面積同樣約150呎;如果政府只開拓土地興建住宅的同時,卻忽略商場、商廈,就業機會繼續溜走,屆時大量市民因失業而斷供,又談何安居?反之,樓價太高、市民難以上車。由此可見,安居、樂業兩條腿缺一不可。

過往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事方式——樓價太貴?出「辣招稅」降降溫吧;通脹高企?派派錢紓民困吧……全屬小修小補,卻從沒宏觀看待經濟、社會處境,想想如何正本清源。要令市民真正安居樂業,政府必定要以全觀角度(holistic approach) 處理住宅、商業樓宇短缺等問題,大量增建商業硬件,使來自四方八面、各階層均得以受惠的大量就業機會落戶香港,改善社會流動性,從根本上提升市民「上車」能力;在呼籲市民買樓要量力而為的同時,亦要為市民「給給力」。
各位可能有所不知,過往兩年正是香港歷來最「樂業」的時刻——就業人口增加近4%,是過往40年最好。在失業率低企、市面一片繁榮下,香港卻大可能死於安逸——在東北發展、商業硬件等問題上,很多市民、私企及政府仍完全沒有危機感,不理解問題的迫切性,總認為我們仍可蹉跎一下……若我們再不醒覺,這次撤回的,很可能是我們的將來。

1 comment:

  1. 甚麼時候起航天城呀?這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不見政府在做。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