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1, 2012

香港要多照鏡

(刊於AM73020120831)

筆者上星期利用被特首「剋扣」至兩星期的行會年假(先前為3個月——「做實事」的小小個人代價),到香港的老對手新加坡一趟,並遊覽了他們剛開幕的新景點——面積達5個維園,座落商業區中心的Gardens By the Bay。這趟旅程實基於香港的一個核心價值——奄尖腥悶(只因我們習慣完美)。香港一向以國際最高標準為目標,別人做得比我們好的,我們努力學習甚至抄襲,竭力迎頭趕上。「學無前後,達者為先」,新加坡近幾年的經濟表現如此成功,實地考察乃應有之義。因此,筆者創立非牟利研究組織HKGolden50的研究中,很多時將香港與頂級國際城市(包括倫敦、紐約、新加坡)比較,探討其成功因素,以「吸各地之長,捨自己之短」——這正是香港作為要做到全球最好的國際都會應有態度。

令我憂慮的是,香港的視野似乎越來越窄,迷失方向。我們在重新踏上征途、向國際都會的目標邁進之前,必須先「照照鏡」,了解自己實況,並和一眾對手作基準比較(benchmarking)。因為benchmarking keeps us honest(客觀比較使我們老實)!我以前經營投行的股票部,任何時候都要知道自己在頭十名對手中身在何處,才可作出正確決策:落後要急起直追,領先要再精益求精,把對手拋得更遠。奧運單車賽中,領先車手亦會不時回頭觀望,看看對手和自己距離,從而改變戰略部署。

因此,我很高興近來社會多了很多香港和新加坡的比較,因為這正是一種知己知彼、面對事實的態度——過往30年我們八成時間經濟發展都領先新加坡,可是近7年新加坡已不知不覺從後趕上,人均GDP現已拋離香港50%!為甚麼新加坡由一個連美食選擇都僅限於肉骨茶和海南雞飯的沉悶城市,蛻變成多姿多采的動感都會?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和客源,食物食水、能源電腦等都要進口。要付龐大「入口帳」,只有一個途徑:「服務業出口」。也是說,假如港人要提升生活水平,進口更多消費品,非得出口更多服務不可。然而服務出口不同貨品,不能付運海外:一個日本顧客希望享用一碗港式雲吞麵,必定要特地請假,購買機票,負擔全球最貴的酒店房租,才可以在香港吃到該碗雲吞麵。要顧客出錢又花時,香港人賺錢的方式是全球最難的——一旦服務水平稍跌、價格稍高,遠道而來的旅客便可能選擇留在家鄉消費,放棄來港,我們便失去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數天前一則新聞令我徹夜難眠——一間獵頭公司的調查指出,新加坡已成為英國銀行家移居工作的首選,支持率是香港兩倍,其中一大原因為其英語水平高於香港,這反映了一個事實:香港回歸十多年來,中文、國情不及內地,英文不及新加坡,結果「不中不英」,「東不成,西不就」。我們更發現最大型的11間投資銀行,有5間在新加坡的寫字樓已比香港大,如花旗銀行在新加坡寫字樓達120萬呎,在港卻只有40萬呎;甚至有說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將不再是「紐倫港」,而是「紐倫坡」。連作為我們龍頭的金融業也在節節敗退,但市民和傳媒似乎對前門失火仍若無其事,香港「死於安逸」之勢已成。要「破鏡重圓」,我們必須面對敗陣事實,為香港鼓足幹勁、奮起直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