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3, 2013

發展 = 香港heart茁壯成長

(刊於AM73020136月3)

一直以來,香港很多經濟上的「muscle index」均在全球名列前茅:金融市場集資額、經濟自由度、競爭力……但其實我們藝術、環保、慈善方面,關乎對文化和生命欣賞的「heart index」都做得很好,只是傳媒太少報道。無論你是否喜愛藝術,上幾星期香港兩件盛事你一定要知:全球最受關注的現代藝術展Art Basel繼家鄉Basel和美國Miami之後,在亞洲放棄了東京、北京、新加坡等地而選擇香港作為洲際最後一個落腳點;香港藝術節大受市民歡迎,過往5年平均入座率均超過90%,而今年更高達95%。

我有位朋友有份爭取Art Basel來港展覽,說香港確是個神奇的地方:新加坡官員斟茶遞水、大灑金錢資助,我們卻連人家遴選展覽地時仍懵然不知;但香港仍以我們的「heart power」——文化、政治、性取向等無禁忌(taboo)的自由度「娶」得Art Basel歸:展覽中一具唐裝衣服的屍體模型躺在棺材裡,每根頭髮、每個毛孔皆十分真實,港人不但沒投訴,反而代入想像反思展品意義!

Art Basel繼在家鄉巴素爾和美國邁亞密後選擇香港作為全球第3個落腳點,第一年入場人數已是全球最多,足證明這群頂尖的藝術界翹楚向香港藝術界的潛質和前景已投下信心一票;再看Christie’s 和 Sotheby’s等藝術拍賣行在港年年創佳績,使不少讀文科的年輕人發覺讀藝術不再是「為興趣放棄麵包」,而是有前途、有發揮空間、有滿足感的事業選擇。

但我卻發現,藝術這茁壯成長的行業卻面對和商場、寫字樓同樣的情況——香港回歸十多年來「一貫作風」:明明客源快速增長,卻因硬件不足不能「將餅做大」,反受加租煎熬,只懂加價趕客;明明有更多機會讓80後畫家賣更多作品、有更多事業機會,結果卻只有加租封舖!

我一位在藝術界打滾了廿多年,其畫廊專門提攜本地畫家的老行尊告訴我:「Art Basel有七百多間畫廊希望參展,但最後卻因場地原因只能讓250間畫廊開檔展出,而且檔租驚人,今年又加了20%,5天展覽的檔租已相當於我在中環畫廊的7個月租金!我和很多藝術家對藝術有使命感,所以損失也在所不惜!」

「畫廊過往數十年一直紮根中環、蘇豪等商業區,好讓顧客能在午飯時段來觀賞我們的作品;但近年舖租急升,這兩年往往要double,不少畫廊都捱不住要搬往黃竹坑、火炭等較便宜的工業區……香港的最大文化區正在枯萎、分裂!政府應增加土地供應,在硬件方面對我們藝術界多加扶助,因為我們對社會的貢獻絕不止賣掉幾幅名畫賺得的GDP——我們可以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素養,使香港能成為一個真正實至名歸,軟硬實力兼備的國際都會!」

另一位在一間小型法國畫廊工作的朋友也告訴我:「我的老闆一早便想在香港開設畫廊了,但可惜這裡的租金成本是巴黎的5倍以上,他只能望門輕嘆 ……」

要成為一個真正可與倫敦、紐約媲美的國際都會,只有金融、經濟等「muscles」是不夠的,文化修養、關懷社會等「heart」的因素也同樣關鍵。我們一定要通過扶助藝術、NGO、社企等行業的成長,並建設充足硬件讓它們有發展空間,才不會錯過香港的 「heart industries」 茁壯成長的黃金五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