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4, 2016

﹔珍惜聖誕老人

(刊於2015年12月28日的經濟日報)

闊別大家3個星期,我去了英國處理公事 (做政策研究),參觀當地的公共設施,亦做了很多開心事,探望已過身好朋友的88歲父親,更為他拍下人生第一幅的Selfie Shoot。我與太太也去了英國西北部的浪漫漁村Whitby,品嚐了經英國人評選為最美味的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短短10日,我走訪了7個城市,每日駕車4-5小時,趕300-400哩路,回到香港都感到身心俱疲,不其然想起世上有份比特首更難做、更舟車勞頓、又家無定所、更要飛越7大洲5大洋的工作——聖誕老人。

本來聖誕節是Season for sharing,但今年聖誕老人派禮物比往年艱難,他飛到中東時可能被導彈擊落,來到香港就發現上年拉布,今年又拉布,避悶港人也借機出外旅行,連放禮物的襪子也放到歐洲、日本、韓國,令聖誕老人要多走幾遍。幸好又可悲的是,劏房越來越多,聖誕老人在每個單位都能派送多一些禮物,更快更有效率。

我們歡度佳節身在福中之餘,亦不忘最大危險是「不知福」,覺得事事理所當然,而忘卻身邊及社會上有很多的聖誕老人。其實由細到大照顧我們、在冬天為我們蓋被添暖、佳節時帶來歡樂的父母就是大家身邊的聖誕老人,所以我今年的聖誕願望就是為老弱傷殘作徹底的醫療改革,我更放了大襪子在辦公室,好讓聖誕老人把醫改禮物送來,好讓每個長者、徐徐老去的中坑及自己都能老有所依,得到幸福和體貼的照顧。

但可惜事與願違,香港剛進入了流冒高峰期,有5間醫院的使用率飽和,屯門醫院更高達109%,情況岌岌可危。更何況未來20年,長者人數由100萬增加至220萬,難道我們要把病房變成劏房、病床加開到廁所外及停車場嗎?除了病床短缺,近年資助安老院宿位數目亦不增反減,輪候宿位時間更長,單是去年便有5568名長者在等候期間離世,創十年新高!

香港缺乏全面的醫療及安老服務,其他已發展國家又怎樣呢?西方發達國家正面對經濟衰退,醫療開支也十分緊絕,對生老病死的支援不足。連我已過身好朋友的88歲父親都不再使用英國公共醫療服務(NHS),我加拿大的朋友明明急需使用MRI,在當地亦要排期超過一年。相反,黃金5年為香港積累了超過6000億的盈餘,絕對有能力把醫療系統做大60%,增建9間大型醫院、增聘醫護人員、於18區興建長者中心,但我們有錢卻任由長者做活死人,醫療事故及劍橋護老院事件不斷發生,實屬罪過,又令幸福之地香港自製煩惱!

港人除滿肚不憤外,近年亦覺得隔離飯香,他國的制度及人才總比香港好,更想照板煮碗移植「國際標準」、「全民退保」,卻不知一國兩制是何物,又不知每個港人每月平均只交200 元稅款。若我們繼續忽視本身的限制,做事就會事倍功半。但其實香港有很多賢能之士,他們未必在港出生,卻獻出一生服務我城。例如,我深信若果剛離世不久,一生為基層雪中送炭的反殖民主義先鋒、英國人杜葉錫恩知道香港醫療系統及安老服務如此不堪,她一定會出手扭轉乾坤;商人及慈善家李嘉誠亦不只在大坑道捐建一所我讀書時每日乘坐11號巴士往返學校時都會經過、每月收費只是$2,000的佛教老人院,而會做得更多;社會賢達亦會全面地研究醫療及安老政策,例如前特首董建華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坑做得差而要重出江湖,勞心勞力,用餘生為香港「救命」。我已離世好朋友的88歲父親的太太已經過身,但骨灰仍留在家中,等待他逝去之後,一同返回泰晤士河上的一個小島上安葬。同樣,二戰後來港的難民多數不是香港出生的,但他們在香港發光發熱,最後安葬於此,例如邵逸夫爵士、國學大師饒宗頤、杜葉錫恩女士、司徒華先生等… 但這些白白付出,不求回報的故事,又有多少港人感恩呢?

所以我放假後回到香港都感到十分困惑,究竟這裡還是不是哪個我熟悉的香港?感恩之心好像蕩然無存,忘卻了華人要「一代比一代好」的傳統美德,更出現仇富厭貧的情緒(The great British disease)及「反發展」思維。例如SOCO何喜華向我提及,因為木蝨影響劏房居民健康,劏房早已用鐵板代替木板間房。但睡覺時若有一人轉身而碰到鐵板的話,所有人都會被弄醒。這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散落社會各處,但市民卻不知道,更遑論有所行動!所以,若港人想扭轉眼前劣勢,就要發展經濟,從而增加新稅源,讓社會有資源日日做聖誕老人,為老弱傷殘及基層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