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5, 2015

慢牛、義烏、我們的普選路(三)

(刊於2015年5月5日的AM730)

上週講到青島啤酒、中移動和北控來港上市。當時,如沒香港這取信全球的平台,國企在國內外都難以集資。但越來越多國企在港上市,投資者的信心亦越大,所以連超大型國有銀行亦開始南來,我們亦成了全球的「上市之都」。


中銀(香港)2002年上市,為當時深受呆壞帳困擾的銀行帶來資金,還把風險管理、企業管治帶進內地;沒有這些,便不會有今天的融資融劵。同年內地更推出QFII;2007年實施QDII。到2014年的滬港通,青島啤酒上市已21年。如22年前金融市場像今天議員般,一天未有完美的兩地股市融合制度,便連第一步都不踏出,那麼等到青島啤酒過期都未能上市;至於3G、4G上網在內地只是癡人說夢,遑論淘寶、小米等港人今天都用的服務和產品。

人們對新事物總是半信半疑。當青島啤酒上市,你可能覺得她市值小,不用理會;但當北京的投資公司來港,你會多加研究;到中移動上市,你不能不密切留意。今天全球十大銀行幾乎一半都是在港上市的中資行,國際認受性無庸置疑。原本外人接觸不到、明白不了的中國業務,變成研究報告的數字,透過香港金漆招牌推介,投資者把資金投到這些他們原本毫無概念的資產上;國際社會亦慢慢理解、接受、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牟利機構。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使中港金融市場的形勢、機會、回報、風險改變,這就是循序漸進的威力。如今,同樣的中港主角在政改舞台上重現,筆者相信「中港+一國+循序漸進」推進金融市場超英趕美的故事,一樣可在政改舞台做到大團圓結局。

議員時常要求時間表、路線圖,但循序漸進並非為推卸找藉口。由青島啤酒到滬港通亦無時間表、路線圖,只有一國、一家互相照顧扶持、向好向善之心,摸着石頭過河,卻創出人人受惠的成果。其實李嘉誠、馬雲、蓋茨、喬布斯的成功,亦無時間表、路線圖,而是他們的上進心和把握機遇的結果。慢慢演進總比革命性轉變來得好,正如「慢牛」總比「快牛」持續;而先有成果再向前向高走下一步,市民信心及政策認受性亦會更高。一國及循序漸進令擁有強積金戶口的港人受惠,亦為庫房帶來印花稅收,可用於醫院、安老院等支援老弱傷殘——即使未有普選,文明社會這朵花已有水源灌溉。

又打個比喻,我們想騎單車到達文明社會,而路途遙遠,一定要小心平衡。但要在靜止的單車上平衡難比登天,而陀螺理論(gyroscope theory)告訴我們,當單車開始前進,向前的慣性(inertia)越大,單車便越穩,負載能力也越高。若要推動政改這部單車前行,有一人一票的動力後,政府認受性提高,要凝聚共識更易,日後再優化選舉制度亦更輕鬆。相反,不先把單車推動,港人哪裡都不用去。只要有向好向善之心,加上按基本法辦事的一國支持下,我們不可能開倒車——正如香港股票市場發展,都是先踏出第一步,再慢慢改良,但我們從未倒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