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以Prada例子論述旅客到港對整體經濟和就業的重大貢獻;事實上,黃金五年中大量中外企業相繼來港集資上市(除Prada外,已在港上市的國際零售品牌還有L’Occitane和Samsonite),大大刺激香港金融業發展——英國智庫CEBR剛在數天前指出,香港將於2015年超越倫敦、2016年超越紐約,成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
有見及此,不少世界金融業巨頭均已制訂遷都來港大計:紮根倫敦逾160年、歷史比滙豐還悠久的保險業老字號保誠保險 (Prudential)在亞洲成為其盈利增長火車頭下,正考慮把總部搬至香港;投行一哥JP Morgan已把其環球投資銀行部主管調至香港;四大會計師行之一的畢馬威(KPMG)更身先士卒,率先把全球總部遷至香港!連當年因憂慮回歸問題把總部由香港遷至倫敦的滙豐銀行也正計劃班師回朝——若最終成事,滙豐在這20年的經歷無異是東方、西方一盛一衰的寫照。
香港一向標榜發達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業,故你對上述公司來港也許並不驚訝。但接下來的例子,你將更意想不到:世界最大零售商Wal-mart在香港沒有分店(在內地倒有近400間),卻在2008年在香港設亞洲總部;化工巨頭BASF的亞洲總部決定留守租金高企的中環;通用電氣去年8月於香港設立全球增長及營運總部,管轄美國以外所有地區業務發展;日產汽車甚至把旗下豪華品牌Infiniti總部設在香港。香港並無任何化工廠、電器廠、車廠,何以這些製造業龍頭卻選擇以服務業掛帥的香港?
這全因為我們的誠信、法制、開放及軟硬件配套的質素,皆是全亞洲最好,不論東京、北京、新加坡皆難以媲美!論信譽,我們在亞洲首屈一指:香港在講求誠信的行業,不論金融還是珠寶仍是獨佔鰲頭——內地十大珠寶品牌,周大福、六福等港商仍盡攬前6名;內地人想買貨真價實的金飾,依然是選擇光顧香港人。論地理環境,我們佔盡地利:香港背靠龐大祖國市場,4小時機程覆蓋的GDP總量為新加坡8倍——亦即我們涵蓋的市場、客源經濟價值是新加坡8倍!
黃金五年盛況不單由數據引證,亦已呈現在一連串流入香港機遇的實質例子。我身為亞洲人做夢也不會想到保誠、JP Morgan、通用電氣等西方標誌性機構(iconic institutions)會落戶任何一個亞洲城市,遑論香港!但相信保誠的總裁應未想到他們來港後,最大考驗卻會是尋找寫字樓和為員工子女安排國際學校學位!正如GE Capital一名駐港高層曾說道: "Had I known it would be so difficult to get my kids to school, I would not have chosen Hong Kong!" (若早知為孩子找學校如此難,我當初便不會選擇來香港!)
香港在這國際焦點匯聚、各方閃光燈照耀的百年一遇難得時機,明明有資金有需求,卻對已降臨的種種機遇視而不見,硬件建設上毫無反應,結果令外企可能因硬件成本高昂、容量飽和插針不下而卻步——失敗本身並不可惜,在天時地利、成功因素俱備下,卻因沒抓緊機會而錯過躍升國際都會的黃金機會,才最令人扼腕嘆息!我們是否忍心讓我們的下一代承受機會盡失、事業苦無發展機會的惡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