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2, 2012

造地唯一法──同舟共濟

(刊於AM730201210月12)

可能不少香港人忘記了,「同舟共濟」亦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之一。面對困難時,港人總會為整個社會福祉著想,把一己私利看輕一點。在1945至50年間,香港人口由60萬人激增近三倍至220萬;如此衝擊造成房屋等資源嚴重短缺,但當年香港沒因此出現暴動,也沒有歧視排斥,新移民和本地人和諧共處,互助體諒扶持,簡直稱得上是「包容之都」。在現時東北新市鎮發展的爭端中,我們必須不斷緊記這種傳統價值——東北發展影響千多戶居民,但未來發展可容納5萬多戶;我相信當該千多戶想到將來有受惠人眾,當中大部分都會肯付出一點點自己的方便來造就更多人的幸褔,讓籠屋戶能上公屋、年輕人能成家立室;未來住進新樓的5萬多戶,亦會十分感激這千多戶家庭的偉大犧牲!

我們現在要解決的問題實在很多——土地短缺、硬件不足、勞動力見頂、醫療系統瀕臨「爆煲」……要拆解當前困局,我們要勇於面對過往做得不夠的事實,以移山填海之志,在幾年內追回過去15年我們港人當家作主,卻沒有做的事。幸運的是,在前年啟始的黃金五年中,我們享有全球發達國家獨一無二的第二次高增長期,政府資金、私人財富、人才、客觀需求兼備,正好給予我們一個蛻變契機,不論改善貧富懸殊、醫療教育等民生基建,現在都是最好時機,把過往170年對我們家園不滿意的地方一一改正,再建一個更美好的香港——一個更繁盛、更人性化、更有活力的國際大都會,一個可以文化和價值觀影響周邊地區、媲美倫敦紐約的價值輸出者。

目下種種迫切的問題其實正同時影響幾代香港人,需要我們同心協力尋找解決辦法,人人都要對香港寬容些,明白我們是「同坐一條船」。以商業硬件不足為例,老年一代終生積蓄受商舖不足導致加租、轉嫁給他們的通脹蠶食,叉燒飯、藥物、拐杖不斷加價使公公婆婆們吃不消;中年人在百物騰貴下,養妻活兒倍覺艱難;年輕人則因商機在港插針不下,白白看著大量本應屬於他們的優質就業機會流失外地……面對如此難題,還有時間互相爭拗、各不相讓嗎?在強敵環伺下,香港沒有空間浪費任何一分一秒的寶貴光陰。HKGolden50一向強調「機會不等人」,在亞洲這全球增長最快、競爭最激烈的地區,北有深圳、上海、前海,西有橫琴,南有步大力雄的新加坡;我們要趁香港零售、金融等服務業尚有first-mover advantage(先行優勢),加建軟硬件讓它們發揚光大……否則,我們將來可能要到橫琴購買時裝、到深圳選購科技產品、公司要到前海上市……人家橫琴的橋頭經濟蓬勃發展,我們則只有一個(港珠澳大橋的)橋頭。當我們由first-mover落後至second、third-mover或更後時,香港人則只剩下一個last move——移民。

儘管不同的群體可能有不同的訴求,如退休人士希望政府擴充醫療體系、添可供閒逛的綠化空間,學生要求更多的大學學位和宿舍,中年人祈求更穩定的事業發展和可負擔的房屋……但大家都要緊記香港人的「One Common Purpose」——讓香港實現躍升繼倫敦、紐約後第三個國際都會的潛能,在國際文化和經濟舞台上繼續發光發亮。在這香港發展盛衰關鍵時刻,若香港人可不分階級行業,同舟共濟,事事為我們的家園香港著想,重拾我們過往數十年的奮發打拚精神(can-do spirit),定能克服任何困難,證明香港人沒上錯船,因為最美好50年的香港,將會是我們現在同舟共濟創出來的香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