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5, 2013

那些年,一起團結過的日子(1)

(刊於AM73020132月25)

最近「沙士」十載,沈祖堯醫生感嘆香港在抗疫時期縱使全城恐慌,近三百人病逝,卻全城團結。反觀今天歌舞昇平卻紛爭不斷,社會一盆散沙。抗疫英雄的觀察的確值得我們反思。「沙士」十年後,今天香港人的健康及經濟已完全恢復,社會凝聚力卻背道而馳。回想2003年,失業率8%,通縮6%,1蚊雞都無人買,逾20萬個家庭負資產。然而,當每個人都愁眉苦「罩」之時,香港人仍團結一心齊抗疫症困境。相反,現在幾乎全民就業,有工無人做, 今年度庫房又爆棚。何以繁華盛世之時,怨氣卻比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歸根究柢,今天香港缺乏的是兩個字——信任。市民不信任政府,令很多口號、疑似、陰謀論可以輕易變成信念甚至仇恨。每天看電視或閱報,彷彿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地產商、西環治港、新界東北成為深圳後花園等便成事實。這些口號在大家「唸口簧」下習非成是,形成負面心理作用(Nocebo Effect),潛移默化令大家對政府零信任,讓香港這個環顧全球明明已很好的一頭家,終日家嘈屋閉、永無寧日。官商勾結真有其事?上周五的三辣招明顯直接影響地產商,長實分拆酒店房間,政府表明高度關注並立即調查。客觀看來,這應是「官商對著幹」的證據。

有人把現今社會信任低落歸咎於缺乏民主。但回想起英治時期,香港在沒有民主機制下仍信任政府。現今政府其實比殖民年代已加倍認真聆聽大眾聲音——現屆政府在首八個月內,一連串措施都回應市民訴求,針對核心問題。市民希望政府調控樓市,政府隨即接二連三推出措施如額外印花稅等,一面倒傾斜首次置業和真正用家;奶粉被搶購,立即推出措施穩定供應,協助港媽安心照顧小孩;中產擔心上不了車,便有綠悠雅苑、港人港地;社會反對太多自由行,數月前便叫停一簽多行;為應付老人貧窮,千辛萬苦捱過拉布推出長者津貼,4月起惠及40萬長者,涉及每年60億;甚至一些市民還未熱烈關注至上街要求的議題,例如為改善空氣污染,投入100億更換柴油車;為建構無障礙社區,在每個天橋上興建電梯,為老人、小孩和殘疾人士帶來前所未有的方便。這一切都是以港人利益為本、積極主動(proactive)的措施,但港人似乎沒有欣賞承認,對政府的不信任近乎非理性——無論政府推行甚麽也質疑。信任乃聯繫夫婦、朋友、家庭、學校、公司以至社會的最關鍵要素。假如我們相信外間的陰謀論,相信對方有壞心腸的話,那這一段段關係、一個個組織,最終都必定潰散。

沙士一役的三個教訓,就是團結、理性客觀和專業精神。回想「沙士」時期,為了抗疫——封鎖、隔離、停課等一個個「難啃」但必要的措施,我們在理性客觀考慮下都即學即用。全民戴口罩(話說回來,當年香港不夠口罩,我們也是從中國輸入口罩)、勤洗手,即使辛苦,也攜手驅走病魔。冷靜及理性終於令香港走出「沙士」陰霾,這種精神正是此刻香港最需要的。我們除了要延續當年的健康習慣,如餐廳裏的黑白筷子(公筷),傷風都應戴口罩等,更重要的是要在逆境中團結,臨危不亂,用理智解決問題。當年醫生們樂業無私,到最後一刻也不放棄病人;今天我們也應做個專業的市民,理性客觀思考,團結地堅守崗位,共建香港。因為歷史是由團結、理性、有責任感和承擔的人而寫的。至於何出此言,且待下回分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